找到相关内容4053篇,用时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感受与四圣谛

    ti pannapemi. 1) 佛陀在这段开示当中明确地指出,唯有亲身体验感受(vedana),才能彻底并实践四圣谛。 他并进一步以感受来阐述四圣谛: 不论我们所经历到的感受...体悟灭尽定的实相——受灭而苦灭,也就是超越感受的境界。 佛陀还在经集中说到: 不论从身体内部或外部所经验到愉悦的感受、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,这一切都是苦,都是虚幻无常的。禅修者应身体上...

    葛印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4973620.html
  • 菩提二字的意义

    ,所以我们内心的污垢是暂时性的,经过这种对治力净除。这些内容我们从何呢?四圣谛的苦谛,先要痛苦最主要是三苦的行苦,行苦是由因而生的,既然由因生,是同类因而生?或是异类因而生?由此思惟,可以...以心识的改变作为教义解析,所以对于心识的认知是很重要的。一般说有与无,就是由正量称为有,非正量就是无;一法是随因缘改变的,一法是不随因缘改变,所以分为无常法及常法二种。随因缘改变是有形有色的可接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552457.html
  • 由少养成有佛性建立品德

    教义,对于少年人来说,是绝对有益的。   佛教教义的宣扬,并不是以吸引众生加入佛教为目的的;而是希望世人能够更多、更和谐的方式从而更好地生活为目的的。对于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说,佛教教义,有利于更好的修行;对于不太了解、或不了解的,一下,就可以得到多一份的人生参考。佛教教义中,佛性,对于佛教徒来说,是一很庞大的理论体系。对于不想更多了解佛教教义内容、理论体系的,佛性,就是人的善性,就是向善...

    慈本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284579.html
  • 法念处甲、五盖

    观法为法呢?  在此,诸比丘,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。  诸比丘,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?在此,诸比丘,内心有欲欲时,比丘:『我内心有欲欲。』内心没有欲欲时,他:『我内心没有欲欲。』他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;他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;他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。」  关于经中所说的:「内心有欲欲时,比丘:『我内心有欲欲。』内心没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649347.html
  • 佛学、心理学与个人成长

    如实),便生起眼、知识、智慧、如实知见和光明。   “这就是感受的生起”:如是比丘,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(能够如实),便生起眼、知识、智慧、如实知见和光明。   “这就是感受生起的法则”:如是比丘,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(能够如实),便生起眼、知识、智慧、如实知见和光明。   “这就是感受的息灭”:如是比丘,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(能够如实),便生起眼、知识、智慧、如实知见和光明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252713.html
  • 培养内观的能力

    出息念」其实很简单,佛陀说:  「盘腿而坐,端正身体,系念在前。  彼正念而入息,正念而出息:  彼长入息,我长入息。  彼长出息,我长出息。  或短入息,我短入息。  或短出息,我短...心不被黏住,不随境转。  在今日充满紧张和压力的生活中,经行便是一个方便而简单的纾解压力的方法。这种轻松而稳定的向内观察自己肢体动作的禅修方法,便是佛陀所说的:  「于行时,我在行。  于住时,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152870.html
  • 大念住经要义(二)

    接近佛法理论的核心。禅修者应当注意法念住的修行,也就是应当对自己心中一切的思想观念及其运作的状况清楚。  观法念住时,先观身念住(如观呼吸、观行住坐卧、观四界……)使心力集中到刹那定,然后继续不断...价值判断。觉知它的消失后,就要回到观呼吸或观行住坐卧,观四界……。  因此,佛陀教导比丘:当比丘生起贪欲时,要清楚:“我生起贪欲”。当比丘不生起贪欲时,要清楚:“我不生起贪欲”。比丘清楚:...

    陈燕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564177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1)

    ”包含我们身体的一切触觉、冷暖觉、松紧度、姿势、行进速度、行动内容等等。凡是和身体有关的现象,皆是“身念处”的修行及观察对象。如当我们的身体痒时,则该知痒、那里痒、有多痒等;当不痒时,也该不痒。又如我们在站立时,亦当身体的姿势为站立,行进时则知其在行进,坐车时则知其在坐车,阅读时则知其在阅读。总之,语默动静一定都有其姿势及速度,我们则当对其情状一一。  这种“”并不代表当对自己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667727.html
  •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

    、爱,九、取,十、有为现在能生的因,十一 、生,十二、老死为未来所生的果。这是依世间一般可的真实相——世俗谛所说的。我们如能对此深信不疑,方能算是一个有正信的佛教徒,才有...分当此中诸缘起法,暑由四相最极甚深。何等为四?一、由微细因果难故;二、由无我难故;三、由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故;四、由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故三石何微细因果难可?谓依观察圣谛道理,始从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567747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四课

    获得超越凡夫根识的境界,这种境界就叫瑜伽现量。那个时候,虽然看得见凡夫根识根本见不到的各种境相,但并不是用肉眼来看见的;心里也全部明白他人的心思,但并不是依靠推测和比量来的…&...rdquo;如果诸根是量,那圣道还能饶益谁?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正量的话,圣道就没有什么用,还有,如果没有瑜伽现量,这些超胜的境界是谁来的呢?难道你有能力否认历史长河中真实存在的无数圣者?所以,大家应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二谛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20111086462.html